三階段演進的台灣咖啡產業

第一波:咖啡速食文化使咖啡大眾化,推出快速便利的三合一即溶咖啡,加上藍山風味熱潮,例如:雀巢。

第二波:濃縮、拿鐵開始流行,提供店內享用,也多元客製化風味。例如:於1971年在西雅圖開設第一間咖啡店的星巴克,連鎖咖啡廳也全球化散佈。

第三波:單品咖啡浪潮來襲,小眾獨立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林立,如Simple Kaffa。又如Cama Cafe、路易莎等連鎖咖啡店及各大超商開始提供現煮的咖啡。另外,分眾的手沖咖啡、自烘精品咖啡館也體現了市場熱度。

路易莎興櫃、超商咖啡豆再進擊,皆瞄準台灣咖啡產業商機及看好未來發展。根據Communicafe,台灣於2020當年即消費2.4億杯咖啡,人均104杯。

 

深入談及台灣咖啡文化的演變

受日本文化影響-藍山、炭燒咖啡的愛好者

Igor稱道,60年前流行罐裝的藍山咖啡、炭燒咖啡,喜愛虹吸式的濃厚咖啡,主要代表像是台北西門町的蜂大咖啡、台中的老樹咖啡等。

美國文化的浪潮-調味客製化的拿鐵

星巴克咖啡提供客製化口味的專屬感,帶領台灣客群走向精緻化,且製作咖啡走向半自動、全自動化。

From Seed To Cup-著重產地特色的精緻表現,風土文化

現階段的精品咖啡,一些咖啡迷們,像品嘗紅酒般地品嘗咖啡,更追朔咖啡豆的種植高度、品種、氣候、土讓、莊園地區、生產批次、生豆後製法、咖啡烘焙,再加上水質、沖煮器材、沖煮手法等,讓整體技術性和可玩性更高,咖啡迷們著迷於追求爆炸的花香、濃郁的果香等風味。咖啡已從補充咖啡因走向品嘗風味的概念。

 

 

 

台灣市場的優勢及潛力-走在世界極為前端的精品咖啡文化

在台灣,近幾年自家烘焙咖啡蓬勃發展,主因相較於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香港等商店用火法規嚴格,台灣店面允許明火烘豆。台灣高山區為適合種植咖啡的咖啡帶,但以種植茶葉為主,咖啡供給量相對較小,身為咖啡消費國,進口生豆自由、關稅較小,也讓自家烘焙咖啡的生豆選擇性更多。

另外,台灣的咖啡市場成熟,消費者大力支持。統計近年台灣參賽國際咖啡賽事,年年進決賽且成績亮眼,包含2014年的WCRC世界烘豆冠軍-賴昱權、2014年的WCE-世界杯測冠軍-劉邦禹、咖啡比賽最高殿堂-2016年的WBC世界咖啡大師冠軍-吳則霖、2017年的WBrC咖啡沖煮冠軍-王策,在在顯示台灣咖啡業的蓬勃發展。

 

 

未來市場走向及競爭力

台灣進口生豆方便、網路發達、烘豆技術多元、飲用咖啡人口年輕化、人均咖啡數上升。

國外某知名烘焙師、知名咖啡廳咖啡熟豆引進、自家烘焙咖啡,可賦予一家咖啡店獨特性,可客製化風味、更接地氣。

除此之外,就Igor對於市場的觀察,維持咖啡品質穩定、發展電商走向社群的行銷及品牌形象經營等,才是現在台灣咖啡產業中的生存助力。也就是說,自家烘豆咖啡館如能同時結合線上電商與線下門市,將帶來新的優勢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深究自家烘焙咖啡

相較其他結合餐飲及甜食的複合式咖啡館,自家烘焙咖啡更滿足了有持續需求的咖啡消費,例如:在家沖煮咖啡者、有供咖啡的餐酒館、各大接待中心、各大辦公室等。

從Igor分享的烘豆經驗,烘豆過程中變因很多,像國際精品咖啡協會SCA,也會紀錄許多咖啡烘焙資訊,方便記錄才能供下次烘豆優化。

而就目前台灣品牌的烘豆機,大多仍屬需長期透過經驗歸納才能掌握的瓦斯烘豆機,咖啡的產能較低、穩定性稍差、人力需求大、碳排放量大。而能達到電能自動化、操控精準化、數據化、減碳化、重現化的科技,則是各大烘焙廠與使用者所追求的。烘焙全自動化,快速且穩定的提升產能,且無瓦斯烘豆機的危險性與不穩定性,並讓業者專心處理其他咖啡館大小事,例如電商的布局與實體店面的拓展,才是咖啡業者應該尋找的烘豆機。

 

 

 

 

繼超商精品咖啡興起、連鎖咖啡店霸主交替、咖啡店林立,疫情與生活模式改變,在家沖煮咖啡的機會提高,咖啡已成為消費者心中對生活品質的加分,在口味追求上也有所提升。未來,職人化、精品烘豆、數位化紀錄與自動重現將保有其優勢。如想踏入台灣的咖啡產業,全自動烘豆機,搭配電商發展,肯定是最有優勢的。